首页攻略手游攻略正文

使命召唤16核爆(看完阅兵什么感受)

发布时间:2023-07-11 11:57:28 来源:其它 作者:未知

看完阅兵什么感受

舅家表弟参加了15年9.3阅兵和这次国庆阅兵,在院校科研方队,实在不容易,赞一个!


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是怎么失踪的

1980年,彭加木带领科考队在罗布泊考察时,突然独自离队,离奇失踪。随后军方紧急动用了军车、直升机,一百多人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直没找到他的踪迹。

彭加木的失踪变成了一个谜,至今仍流传着很多关于彭加木失踪的说法:比如意外说,外星人说,叛逃说等等。当年彭加木是如何失踪的?在罗布泊沙漠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彭加木是著名生物化学家,他虽然身患两种癌症,却几十年如一日地活跃在西部科学考察的第一线。

1980年,上级准许彭加木进入罗布泊考察两个月。彭加木得知命令后,迅速组建了一支11人的考察队。

这支考察队彭加木担任队长,除此之外还有三名司机,一名无线电发报员,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化学家,水文地质学家等人。

由于队伍是临时组建的,队员之间都非常陌生,一些小矛盾就慢慢出现了。

出发之前彭加木和司机陈大化就发生了一些口角,原来当时有两辆车上的物资已经超过了汽车的承载量。

司机陈大化认为罗布泊道路艰险,如果汽车超重,可能会发生意外,反对这么做。但彭加木却认为很多东西都是必须携带的,并不能丢下。

车上拉的东西和设备一样不能少,可是汽车超重的问题又没法解决,两人陷入了僵局,谁也不肯退步。最后还是当兵的陈百录向司机陈大化做出保证,表示出了问题都由他负责,陈大化勉强答应了。

1980年5月2日,彭加木带领科考队从乌鲁木齐直奔马兰基地。因为当时罗布泊由部队看守,只有得到部队的准许后,才能进入罗布泊内部开展工作。

5月8日,彭加木一行人经过一周的休整,物资也已经准备齐全,他们开始了本次的科考旅程。

他们第一天到达了一个代号“720”的地方,这里驻扎着一个排的士兵。而且“720”距离当年引爆的中心只有20公里。司机陈大化由于路况不熟,所以一直没跟上。

这时,彭加木与司机王万轩也产生了分歧。王万轩认为大家都是第一次来这里,人生地不熟,到处都是沙漠、戈壁滩,很容易遇到危险,唯一一台求援的电台还在陈大化车上,们应该停下来等一会陈大化。

但是彭加木一心着急赶路,不愿意浪费时间等人,这也导致了陈大化的车一直没能跟上。

虽然本次路途艰辛,困难重重,但幸运的是,他们在水和油快要耗尽的时候,到达了罗布泊的南岸米兰农场。

队员们都十分兴奋,他们成功了。这是人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他们沿途收集了不少第一手科学考察资料。

其他人都在庆祝本次考察的成功,但是彭加木却闷闷不乐,他认为本次考察没有实现原定的目标--找寻更多的矿产资源。

这时,他提出了一个令很多人不能接受的计划:重返罗布泊。

彭加木给出的理由是:上级规定的返回时间是6月底,现在还有20多天的时间。我们可以再次进入罗布泊,找寻一条新路线,试试看能不能发现更多的矿物化石和其他标本。

队员们都表示无法理解,这一次考察的凶险大家刚刚都经历了,此次考察的收获也已经很多了,为什么还要再进去冒险一次。

三个司机一看还要跑900多公里,坚决表示不去。一路上的辛苦不说,主要是怕遇上危险。大家都这样僵持着,谁也说服不了谁。

过了几天,新疆分院领导的命令下来了,批准了彭加木重返罗布泊的计划。其他人也只能接受命令,虽然心里并不情愿。

彭加木重返罗布泊,意外发生了

本次重返罗布泊的行程,彭加木打算从米兰农场出发,沿疏勒河古道东行,到达库木库都克,再西行寻找进入罗布泊的新路线,然后横向穿过罗布泊,到达敦煌。

本次考察路线预计全程900公里,大约需要7天的时间。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如果水或者油已经消耗了一半,但是路程没有走到一半,他们必须返回。

在歇息了短短五天后,6月11日,科考队再次出发了。

出发没多久,他们就发现了自己远远低估了罗布泊的危险程度。在一片沙漠和戈壁滩中,他们迷了好几次路,车轮也陷入到了泥沙里,一天只能前进40多公里,汽油却消耗得很快。

一连走了三天,整个科考队才前进了150公里,7天走完900公里的计划根本就没有可能实现,整个队伍的情绪开始低沉了起来。

六月份正是酷热的天气,特别是沙漠地区,每天温度最低的时候都有40多度,地表温度更是高达75度,箱子里带的备用蜡烛全都热的融化了。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队员们都有些丧气,埋怨的声音也多了起来。他们认为按照这样的速度前进,7天绝对出不去,而且物资也不够用,他们会在半路遇难的。

而且按照之前的约定,时间已经过了一半,但是道路只走了五分之一。一部分人认为为了安全,还是尽快返回吧。

彭加木看到队员的状态,非常生气。他告诉大家,根据前人的经验,只要到达库木库都克,一定能在那里找到水源。

虽然大家都知道彭加木有经验,资历老。可是如此冒险的事情,大家还是疑心重重,打心底里不想继续前进了。

讨论到最后,谁都无法说服彭加木改变主意,大家只好继续怨声载道的往前行进着。

当天夜里,沙漠中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帐篷都被刮走了,大家靠抓着固定的帐篷杆才躲过一劫。

经历了这次大风事件后,队员们情绪更是绷不住了,坚决表示不再往前走了。但是彭加木坚决不让步,还给大家做了思想工作。他说:“退缩就是逃兵,胜利即将到来,大家要坚持,不能后退”。

彭加木告诉大家,现在还远远没到最后一刻,我们还有电台,真到了危急时刻,我们可以呼叫军方的救援。

或许是彭加木的话激励了他们,也或许是知道有军方的救援,他们稍微放宽了心,大家埋着头又继续前进了。

失踪前夜,彭加木心事重重

6月16日,这是彭加木计划重返罗布泊的第六天,队员们看上去都非常的疲惫。他们来到了第一站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

两辆装设备的车行进非常缓慢,彭加木决定直接在此扎营,慢慢等待两辆车的到来。

他们带的汽油只剩下四分之一了,但是距离终点还很遥远。而且带的水虽然还剩下几十斤,但是在铁桶中装着,再加上高温的天气,桶里的水已经被铁锈污染了,根本没法喝了。

大家认为这就是“最后时刻”了,已经没办法再继续前进了,是时候启用电台呼叫救援了。但是彭加木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库木库都克附近,我们可以自己去找水。

随后,彭加木让司机王万轩开车带着他去找“沙井”,那里可能有水。“沙井”是找到了,但是里面却没有水,只有干巴巴的黄沙。

不甘心的彭加木又派出水文地质专家汪文先出去找水,汪文先找了几个地方,也没有找到水,无奈返回。他在黄沙中往下挖了一米多深,也没有见到水汽。汪文先断言:这里根本没有水。

彭加木还是不想呼叫救援,他想安排两辆车去120公里之外的地方找水,遭到了大家的反对。

因为汽油比较紧张,两辆车很可能由于油不够在半路遇险。如果只派出一辆车,万一半路车坏了,人更回不来了。

大部分人认为与其冒险找水,不如老老实实地待在原地寻找救援。

根据司机王万轩回忆说道,他当晚还和彭加木起了。他想劝彭加木多为大家着想,彭加木指责他怕死,而王万轩则说这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考虑。

事后,彭加木冷静了下来,主动向王万轩道了歉,但整个队伍的气氛还是比较尴尬的。

没过多久,科考队发现了十多头野骆驼。彭加木非常兴奋,连忙带人追了上去,最后成功捕获了一头母骆驼和一头小骆驼。

食物的问题解决了,但更令彭加木高兴的是找到了罗布泊野骆驼的标本,之前国内可是从来没有过。

16日晚上9点,科考队终于用电台向军方发出了求救电报,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他们马上就能得到救援了。

晚上的时候,队员们生起了篝火,围坐在火堆旁开心地吃起了野骆驼肉。只有彭加木看上去心事重重,只是不停地为火堆添加着柴火。

16日是极其漫长的一天,大家都非常兴奋,一直吃到17日凌晨才走回帐篷休息。

但是,这一夜,彭加木却没有回到帐篷里。没人知道他当时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决定。

彭加木失踪的当天,留下了一张纸条

6月17日,天刚蒙蒙亮,负责后勤的陈百录就起床准备给大家做饭,做完饭后又回到帐篷睡了起来。

早上九点,发出的电报有了回应,指挥部那边同意进行救援,让他们原地待命,不要随意走动。

根据水文地质学家汪文先回忆,他当时立即拿着电报去给彭加木看,向他报告这个好消息。

可是,彭加木看到这消息并没有特别高兴,他埋怨道:“部队用直升机送一次水要花费六、七千元,这样的昂贵的水喝下去,他心疼”。

汪文先给彭加木汇报过电报内容后,也继续回到帐篷睡觉了,现在只能原地待命,确实没什么事可干。

直到中午的时候,有一位队员说:“彭先生不见了”。

队员们都陆续从帐篷里走了出来,汪文先看了看做好的早餐,果然没有人动。司机万王轩则表示,彭加木并没有跟他说过要上午出去找水这件事。

下午一点左右,司机王万轩准备去车上拿衣服,却意外发现了彭加木经常随身携带的一张军用地图,里边还有一张纸条。

纸条上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彭 17/6 10:30。众人以为彭加木这是自己外出去找水了。

军方出动直升机寻找彭加木,但毫无结果

知道纸条的事件后,大家一开始并没有慌乱。因为大家知道,彭加木平时就喜欢自己溜达,说不定一会就自己回来了。

可是,一连等了两个小时,彭加木依旧没有回来。而且这个时间的沙漠正是温度最高的时候,大家开始慢慢的担心了起来。

在大家心目中,彭加木是个严谨的人,他说了往东,一定是往东走了。汪文先顾不得那么多,担心彭加木会出现意外,赶紧带了两个人开车往东开始寻找。

方向果然没走错,前面的沙地上出现了一串脚印,从脚印的大小来看正是彭加木42码的鞋印,这让汪文先心里稍微有了点底。

这个地方距离营地一公里,此时彭加木已经离开了4个多小时,开车顺着脚印追的话,应该很快就能追上。

但是随着车子继续往前开动,沙地变成了盐碱地,脚印也开始越来越不清晰了。车子还时不时地出问题,严重影响了搜寻的速度,他们选择了下车步行寻找。

到了傍晚,依旧没有找到彭加木的踪迹。他们停了下来,掏出手枪,开始向着四个方向轮流鸣枪,希望彭加木能够听到枪声,找到他们。

鸣枪结束后,他们在原地等了一会,见周围并没有反应,便开车回到了营地。

回到营地后,队员们都非常的担心。从彭加木离开到现在已经超过8个小时了,尤其是中午的时候,温度会急速地升高,而且在沙漠戈壁中根本没有遮阳的地方。

彭加木身患癌症,而且年龄也50多岁了,如此恶劣的环境,他的身体能坚持多久呢?

科考队愈发的不安,在晚上9点的时候,科考队利用电台给基地做了汇报,当时只是说:“出现重要情况,凌晨2点会再次报告”。

当天晚上,科考队在扎营的地方生了一把火,然后不断地向天空中打出彩色信号弹,希望能够帮助彭加木安全的走回来。

凌晨两点,汪文先拟了一份电报:“6月17日上午10:30分,我考察队长彭加木外出找水,至今未归。”

彭加木失踪第二天,军方送水的直升机到来了。 送完水之后,直升机开始在四周低空飞行寻找彭加木的踪迹。

直升机在营地附近飞行了半小时,甚至连地上的兔子都看清了,唯独没有找到彭加木的踪迹,直升机不得不返回了“720”。

汪文先继续带领了一支队伍在地面搜寻,他们首先来到了昨天脚印消失的地方。这次没有继续往东寻找,而是转向了东北方向。

果然,这次有了新发现,往东北方向走了没多久,又在地上发现了一串脚印。这说明彭加木走到盐碱地后没有继续往东前进,而是改变了方向朝着东北方走的。

随后脚印在一个地方开始徘徊不前,可能是彭加木体力不支,不知道自己该往哪走了。不仅如此,旁边的沙堆上还有人坐下来休息的痕迹。

脚印就在这里,可是却怎么也找不到彭加木。队员们无奈又返回了营地,希望他能自己走回来。

当天夜里,营地附近刮起了一场沙尘暴。大家内心更加担心了,连续两天没有补给,再遇上这么大的沙尘暴,彭加木可能真的回不来了。

6月20日,解放军部队出动了两架直升机,一驾救护飞机,还有十多辆军车,100多人的搜救队伍开始在营地附近展开地毯式的搜索。

在长达10天的搜索中,他们甚至连野兔的数量都数清了,可却找不到一点彭加木的踪迹。本次搜救计划宣告失败,部队相继撤出了戈壁。

一个月后,基地部队和当地官方再次组织了一次搜寻,他们派出了181人,48辆汽车,重点对有水源的地方进行搜寻。

因为时间过了这么久,如果彭加木还活着,他肯定在有水源的附近。这次搜寻扩大了范围,但仍然没有找到彭加木。

同年11月,搜救队再次进入罗布泊地区寻找彭加木,这次搜寻的队伍相比前几次是最大的。参与搜寻的人数超过了1000人,每人间隔50米,依次向前搜寻。

他们搜索了方圆一千多平方公里,搜寻了整整41天之后,依旧是毫无结果。彭加木似乎在这片土地上凭空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踪迹。

彭加木的失踪有什么秘密?

近40年来,关于彭加木的失踪一事众说纷纭,有的人说彭加木是被杀害了,也有人说彭加木是被外星人带走了,也有一小部分不理智的人认为彭加木带着罗布泊的秘密逃往了国外。

这些说法没有事实依据,真实性更是低之又低。

首先,对于彭加木被人杀害这一说法,根本没有证据。当时在彭加木身边的人只有剩下的10名科考队员,虽然彭加木与多人有过矛盾,但是工作上的小矛盾,各抒己见,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而且彭加木还是他们的队长,在那个年代,大家都知道彭加木身份特殊,更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就犯下大错。

其次,对于彭加木被外星人带走的说法更是荒诞。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见过外星人,外星人只不过是人类想象出来的生物。

人们习惯于把找不出原因的事情,归结到外星人身上,外星人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那么彭加木到底去哪里了?为什么一点踪迹都找不到呢?

从当时的环境来看,彭加木可能是在找水的途中,经历了沙尘暴或者流沙,被风沙埋了起来。

因为,在第二次搜寻的时候,搜救人员还发现了当时被打死的野骆驼的遗骸,但是它几乎就要被流沙全部覆盖了,只剩了一条腿露在外面。

试想一下,野骆驼这么大的身躯,也抵不住流沙的掩盖。如果彭加木因为缺水晕倒在地,也有可能会被流沙掩埋,导致无迹可寻。

写在最后:

彭加木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在第一次穿过罗布泊后,他没有惧怕恶劣的环境,主动要求再次进入罗布泊,为的就是能够多为国家做一点贡献,早点找到矿产资源。

40多年过去了,虽然彭加木失踪的事件依旧没有解开,但我相信,他一定在罗布泊的某个地方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俄乌战争结束后,乌克兰会怎样

想结束还远呢,如果乌克兰还要坚持自己的谈判条件,就意味着乌克兰想以西方为后盾继续战争的意向,也看得出西方更没有结束战争的意思,目前两边都有国际自愿者参战,这场战争的级别正在逐步走向更高级,欧洲大战在即,世界危机加深中,正在一步步逼近核战,乌克兰将成为坟场和喝靶场,这不是危言耸听,很简单的道理。

到了战争结束的那天,乌克兰根本就不可能是乌克兰了,它的边疆领土可能都成为其它几个蝈家的了,乌将成为真正的内陆小蝈,目前,那一个蝈家只所以不敢动是因为俄并想替乌着想保全其除河南岸之外的乌方领土的完整,不想被北约瓜分,一旦欧洲大战开始,还有没有乌克兰都难说,西方只所以不敢冒然扩大战争范围仅限于乌克兰境内说明了西方的担忧-生怕连累自己的成员蝈事态扩大不可收拾,哦也声明不在乌克兰使用喝武,也说明它同样有继续战争的意思,到目前为止,似乎参战蝈都想继续战争,根本没有考虑乌克兰是否有未来,大国较量,作为双方交战场地的乌克兰能有啥未来?也可能是那样的了,至于参战大蝈真正意图也只有它们自己知道。

的东风下海,巨浪上岸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东风下海、巨浪上岸,是我国一个著名的军事典故,也体现了我工科技工作者的“大智慧”。

先说什么是东风下海,他是指我国将原本在陆基使用的东风-31型洲际导弹,经过改进后,变成了在潜艇上搭载的“巨浪-2”型洲际导弹,使得我国海军的海基核打击能力也进入了“洲际时代”。在巨浪-2服役之前,我国的潜射弹道导弹只有巨浪-1导弹,而巨浪-1导弹的射程仅有2000公里左右,虽然也能通过核潜艇的远洋航行来接近北美、欧洲等地,形成战略威慑,但是那样做需要冒很大风险。

图为公开展示的巨浪-2型潜射洲际导弹,他就是东风下海。

一般而言,战略导弹核潜艇都是需要进行战备值班的,不管搭载的导弹射程是多远,都需要进入远海大洋中的发射阵位,进行隐蔽待命,随时有什么突况,都可以快速在阵位上发射导弹进行反击,这是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惯常做法。也因为战略导弹核潜艇隐蔽在大洋深处、不易发现,因此被视作是生存能力很强的二次核反击主力。

图为东风-31AG洲际导弹,据悉和最新的巨浪-2A洲际导弹也有关系,那就是第二次东风下海了。

但是,如果潜射导弹的射程足够远,战略核潜艇就无需冒险前往本国海军无法保护的海域,只需要埋伏在早已经构建好的近海“堡垒海域”即可。比如,苏联海军的导弹核潜艇,在60年代因为导弹射程不足,需要出远洋待命,在接近美国海岸的区域进行战备值班,这样做在实战中有风险性,因此苏联海军还需要在战时派出舰队保护核潜艇进入阵位;进入80年代后,苏联核潜艇的导弹射程达到了8000公里以上,无需再出远洋待命,只需要隐蔽在北冰洋、波罗的海等处的“堡垒海域”,就能够完成核反击,这样核潜艇的安全性会提升,核反击的可靠性也会提高。

图为东风-31A洲际导弹。

我国也是一样,在使用巨浪-1潜射导弹的时候,092型战略导弹核潜艇需要进入东太平洋才能够得着北美大陆,需要进入大西洋才有可能够得着欧洲,但是显然这么做需要突破的防线实在是太多。当时来看,我国的战略洲际打击能力,主要依靠陆基导弹,海基导弹能力还没有达到“可靠的二次核打击”水平。

而在东风-31型固体燃料陆基洲际导弹研发成功后,我国拥有了尺寸较小、发射准备时间短、展开发射速度快、打击精度高、储存时间长的新型洲际导弹,而这种洲际导弹不仅可以设计为在陆地上机动发射的导弹,还可以用于潜射导弹。因此,我国在陆基东风-31洲际导弹研发成功后,很快就将其修改设计,使之成为新型094型战略导弹核潜艇搭载的洲际潜射导弹,后来就是大家熟知的“巨浪-2”导弹。

图为巨浪导弹发射出水。

“巨浪-2”导弹研发成功后,094型战略导弹核潜艇不用外出远洋,只需要在我国近海防御力量能够覆盖的海域进行战备值班,也就是在堡垒海域活动,就足以威慑到北美、欧洲。有人说,他用尺子专门量过,从我国任何一个海域到北美,都超过了8000公里,换言之,巨浪-2恐怕还是不能够得着北美。这就是大错了,毕竟地球可不是平的,巨浪-2导弹如果走向北发射,过北极到北美的路线,还是能够得着北美的。可以说,东风-31变成巨浪-2,是我国核力量的一次重大提升。

图为东风-21D型反舰弹道导弹。

那么巨浪上岸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上文提到,092型战略导弹核潜艇搭载的导弹是巨浪-1,该导弹后来被改造为东风-21弹道导弹,成为我国前些年最先进的中程导弹,而且在此基础上改进出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成为了改变海战形态的重要装备。在东风-31导弹、东风-25导弹服役之前,巨浪-1导弹曾是我国射程最远的固体燃料导弹,为了提升陆基中程弹道导弹的技术水平,我国将巨浪-1导弹改造为陆基机动式导弹。

图为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

东风-21型导弹使用越野式机动发射平台,可以在陆地上快速活动,而且活动范围较大,便于隐蔽在山地、丛林之中,其射程可达2000公里,足以覆盖我国周边大部分区域,特别是可以对第一岛链上的军事基地形成精确打击能力。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更换了东风-21导弹的弹头,使其可以在大气层外以钱学森弹道机动,并且增进了空气舵,使其成为可以打击移动目标的弹道导弹,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反舰弹道导弹。

应该说,无论是东风下海,还是巨浪上岸,都饱含我工科技的智慧,都是我国导弹技术和实力的重大提升,我国也在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智慧中,建设了完备的海基核力量,打造了强大的陆基中导部队,维护了国防安全,也维护了和平发展。

你有哪些舍不得删的电脑游戏

暗黑2 从2004年玩到现在,现在偶尔还玩几把单机,本人现年69岁。

最新发现

相关资讯

新闻热榜

热门游戏

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