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悔华夏七国之乱藩王怎么赢
- 古代的官职大小金字塔形排名.有用的,最好是这样回答.比如:皇帝臣相 大臣 (因为皇帝管两个)将军 参将(臣相管) 尚书 侍郎(大臣管)如果有人能画出图来,那就最好不过了.有点难度.
- 为什么我玩三国全面战争,经济到了中期总是会崩了
- 太守相当于当今的什么官职
- 高中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的知识结构
无悔华夏七国之乱藩王怎么赢
你好,无悔华夏七国之乱藩王想要获胜,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古代的官职大小金字塔形排名.有用的,最好是这样回答.比如:皇帝臣相 大臣 (因为皇帝管两个)将军 参将(臣相管) 尚书 侍郎(大臣管)如果有人能画出图来,那就最好不过了.有点难度.
只能提供这个给你 供参考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古代秘书官制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 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等级与管理权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为什么我玩三国全面战争,经济到了中期总是会崩了
全战系列很简单,中期崩盘肯定是你的部队太多了,或者没有控制好扩扩张方向,一定要吸取二战德国的教训,中期小势力肯定都消灭了,战略重点只能有一个,其他方向必要采取守势,稳定后方
太守相当于当今的什么官职
“太守”是封建王朝郡县制下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景帝之前叫“郡守”,汉景帝之后改称“太守”,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封建王朝的行政区域划分也一直有所改变,所以“郡守(太守)在不同时期对应今天的官职也有所不同,下面简单说明一下: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那时候“郡”是比“县”还要低的行政单位,由于还未一统,且“郡县制”也还未成形,所以这里就不予讨论。
到了战国时代,各国开始逐渐形成“郡县”两级管理体系。秦国统一后,废除分封,在全国设置36郡,郡下设县,县下设有乡,里,亭三级。所以此时的郡守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秦朝律法规定,“里”才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而“亭”只是治安机构,所以“里”相当于今天的乡镇一级。
西汉建立后,西汉王朝延续了“郡县制”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分封制”,所以西汉就出现了“郡国并行制”,不过王国与郡守的地位相差无几,汉景帝时期,改“郡守”为“太守”,此时的太守依旧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一刺史,用以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类似于监察御史,到了王莽时期,他将州刺史改为“州牧”,将十三州改为九州,并大大提高州牧的职权,使之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所以此时的“州牧”在职权上已经取代“太守”成为类似于今天的省长级别,但由于新朝存在时间很短,所以新朝灭亡后,“州牧”一职随即被取消。
东汉建立后,基本延续了西汉的行政划分,直到东汉灵帝时期,为了黄巾起义,朝廷再次设立“州牧”,使之位居“太守”之上成为一州最高行政长官,所以此时的“州,郡,县”三级就类似于今天的“省,市,县”三级,因而此时的“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级别了。
后来在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度逐渐混乱,天下州郡县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州已经没有可管辖的郡,所以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罢天下诸郡,设立“州县”制,一州长官为刺史,后来隋炀帝又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到了唐朝,又有几次“州”“郡”之间的变换,最终在唐肃宗时期确定为“州县”制,“太守”从此不再是正式的官名,但成为了“一州最高长官”的别称,例如“刺史”,“知府”。
到了宋朝,行政区划为“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后来又在“府、州、军、监”之上设置“路”,所以此时的“知府”相当于地级市市长级别。
而明清时期全国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因而“知府”依然是地级市市长的级别。
高中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的知识结构
专题一 古代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权威,加强对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君主政体的演变与强化
汉朝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中央设(相、御史大夫、太尉)
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
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君主强化,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专题二近代维护国家的斗争第一课太平天国运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教教义、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人最早提出的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势力;是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
辛亥革命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是革命的先行者
4、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
三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同盟会的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成立,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
7、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
《中华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
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新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第一个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党组织;
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根据地是:建立的晋察冀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的成立;
38、新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提出的;41、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冤案
第三课考点
44、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与大陆分别成立民间团体进行对话,他们是:的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大陆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
第五单元:现代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考点
46、为废除旧屈辱的外交新奉行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47、标志新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新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
49、第一次没有西方殖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1955年万隆会议;
第二课考点
50、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联大26届会议;
51、打开中美友好交往大门的事件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52、美国承认是惟一合法是: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53、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4、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访问美国;
55、日本与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课考点
56、1985年,明确提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57、20世纪80年始,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加强了: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59、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
古代雅典政治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个重要改革时期,依次分别是: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什么改革时期: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第二课考点
6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
63、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民法大全》;
64、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65:罗马法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公民法、万民法等;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考点
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斯图亚特王朝;
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1640年、1688年;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6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71、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位一体的混合物:君主制、贵族制、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第二课考点
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6、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基础源于: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77、美国机构与权力分别为: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
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第三课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1、法国共和制度确立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2、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特点是:;
83、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国是:普鲁士邦国;
84、提出“铁血政策”采用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的是:普鲁士邦国宰相俾斯麦;
?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课考点
85、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英国;
86、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人物是:傅立叶、欧文、圣西门;
87、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党宣言》发表;
89、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党宣言》;54、无产阶级建立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9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56、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的是: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的是:资产阶级临时;
93、提出俄国从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任务的是:发表的《四月提纲》;
9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
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课考点
建国初巩固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国领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社会主义制度在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新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通过的《宪法》;
农业基本实行合作化的时间是:1955年底;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课考点
奠定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
冷战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北约的建立;
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政治上社会主义的扩展,经济上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军事上的华约组织的建立;
第二课
欧共体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70、新建立后出现三个经济振兴时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开放以来; 东欧剧变发生时间:1989年;
苏联解体发生时间:1991年;
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波兰;
标志苏家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苏共被排挤出的事件是:“九”事件;
欧洲联盟建立于:1993年底;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表现是: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包括了欧洲、日本、、俄罗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