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生育科这艘小小的避难船上,随着教育、生育政策、人口的变化,来到船上的女性们的想法、年龄、诉求也都在发生变化,更年轻的女孩来找她做人流手术,更年长的女性来找她“保胎”,流产手术越来越复杂、患有各种并发症的女性越来越多,而希望“上节育环”的女性,也随着政策开放重新走进了诊室。
相伴三十年的“计划生育”这个词的意义,变得不同了。它不再是具有时代色彩的特定名词,而是更接近词语的本义:“该生的时候要优生优育,同时也要选择一个正确的、合适的生育间隔。”
焦虑,在计划生育科的诊室里,是和已婚女性的共同“敌人”。除了重复流产和手术复杂度增加外,来问诊的女性年龄也开始两极分化——越来越年轻的未婚女性意外怀孕,排着队来找陈素文做人流手术:“二十年前,我接诊的最小人流患者是14岁,但这几年,我甚至接诊过11岁的。”
而越来越“高龄”的、甚至患有慢性疾病的产妇反而开始备孕、胎停、寻求“保胎术”,中间的年龄“断层”越来越大。即便越来越多的已婚妇女容易胎停,导致不得不人工流产,但很大一部分选择选择人工流产的已婚女性,仍然是因为“不想要孩子”。
人们对“计划生育”这个词语的认识或许也需要改变。计划生育科本身或许可以换种称呼——“我们可以叫‘生殖调节’,或“生育调控”,帮想避孕的人避孕,帮想生孩子的人生孩子。这也是与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相符的。”
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资讯。 欢迎关注本站,无论是时事热点,新闻资讯,游戏攻略与各类资讯,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